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专业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正文

复合材料与工程

时间:2025-06-21 访问次数:

专业介绍视频网址:

国家一流专业】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h411K7NF/?spm_id_from=333.999.0.0

【专业解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64y1X787/?spm_id_from=333.999.0.0

专业建设成效: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

全国第4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2024年软科排名全国第七

Q1: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复合材料的组成(基体材料、增强材料、界面)与结构、制备工艺(成型方法、工艺优化)、性能(力学、物理、耐久性等)测试与分析,以及在航空、航天、汽车、能源、电子电气、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Q2: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决策管理能力,系统掌握复合材料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胜任复合材料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或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

Q3: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如何?

本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全国第4家通过该认证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2020年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16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10人获省级及以上人才称号。

本专业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已建成省精品课程、省在线开放课程、省一流本科课程各2门,获批江苏省重点教材3部。专业所在的材料学院建有江苏省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及5个部省级科研平台,各类复合材料科研、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齐全;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获批全部4期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

Q4:为什么要选择本专业?

就业前景好,在航空航天领域,飞机机身、机翼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实现减重增效,空客、波音、商飞等企业持续释放人才需求;汽车工业为达成节能减排目标,通过使用复合材料降低车身重量,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对相关人才求贤若渴;此外,风电叶片、5G 通信基站、高端体育器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海量就业机会,从业者薪资普遍高于传统材料行业平均水平。

发展潜力大,随着纳米技术、3D 打印等前沿科技与复合材料深度融合,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如用于火星探测器的超轻耐高温复合材料、可自修复的智能复合材料等。同时,全球 “碳中和” 目标驱动下,生物基复合材料因环保属性成为发展热点,在包装、建材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极。

Q5:社会上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否存在理解误区?

没有接触过复合材料的人往往把该专业看得比较神秘,所谓复合材料,是由不同性质的两种或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其实,复合材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例如风电叶片、客机机身、飞机刹车片、碳纤维钓鱼竿、玻璃钢水箱等都是主要由复合材料制作而成。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习就是要掌握不同材料之间复合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方面的知识,并获得开发、应用各类复合材料的能力。

Q6:本专业毕业生大致工作区域是哪里?

本专业近三届毕业生,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就业(航空、汽车、电子信息、高端机械)的比例均超过70%,珠三角、京津冀占比均超10%,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南京、苏州、深圳、成都、沈阳等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城市,充分体现了本专业毕业生服务发达地区、辐射全国的就业优势。

Q7: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哪些行业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航空、航天(结构部件研发制造)、汽车(轻量化零部件设计)、能源(风电叶片、光伏结构)、电子电气(电磁屏蔽、散热材料)、建筑(新型板材、结构加固)、体育用品(高端器材设计)、船舶(耐腐蚀船体结构)等行业就业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大飞机制造、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推进,复合材料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更加广阔。

Q8:本专业的深造途径有哪些?

本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与工程等方向攻读研究生。本专业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成绩优秀者可以提前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本专业毕业生保研率约10%,考研达线率超60%,位列全校前列,大量学生进入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专业咨询人:

陈飞:18344819193

陈刚:13952860956


 

江苏大学      校园全景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      中国教育科研网     

咨询电话:0511-88780048

传真号码:0511-88791785

电子邮箱:zsb@ujs.edu.cn

学校地址: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 邮政编码:212013

Copyright @ 2020-2025 版权所有:江苏大学招生办公室

扫一扫查询
分地区咨询QQ群
扫一扫关注
江苏大学本科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