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成立于2004年,原名新媒体专业,2012年改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至今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
设计学一级学科覆盖专业。
Q1: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字媒体交互艺术设计(多模态交互设计、游戏设计、交互展示设计、人工智能辅助设计(AIGC))、数字影视制作(影视摄像、后期编辑、合成与特效、栏目包装)等课程的基本技能及理论研究,通过在校四年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交互应用、游戏及影视特效方面的设计及制作实施的基本技能,理解数媒的当代应用场景,了解智能辅助设计趋势,
Q2:为什么要选择本专业?
计算机智能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推动了当代媒体的深刻变革。当今全媒体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正在发生深刻的融合和变化。伴随智能化技术的加入数字媒体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创新、流通、消费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数字媒体专业是我国政府和企业大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全局性的支持鼓励政策,为数字媒体行业打开了极好的发展局面。当前正是本专业大力发展、市场趋于成熟、急需各类专业人才的历史性阶段,是具有广阔前景的优质专业。
Q3:本专业主要有哪些核心、特色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有数字媒体艺术概论、AIGC辅助设计 、三维设计基础、影视制作基础、功能游戏策划与制作、交互界面与可视化编程设计、线性与非线性分镜头叙事、增强现实交互展示设计、影视制作应用、多模态交互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联合创作。等核心特色课程。这些课程针对目前市场和产业发展态势做出了最优化的调整和设置,使得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快速并全面地了解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特色和职业需求。
Q4: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如何?
江苏大学2004年设置新媒体专业,是国内高等院校较早设置数字媒体专业的学校之一。设有动作捕捉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3D打印工作室、多模态交互实验室、专业摄影棚、专业录音棚等完善的硬件条件。目前本专业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7人,硕士生导师5人。
本专业历年培养的学生在国内的各项赛事上获得较好的成绩。在2019-2024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大赛(NCDA)、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众多国家级专业赛事中获得一、二、三等奖项多项。任课教师在各类国家级赛事的教创赛中也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基地资源,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Q5:本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本专业学生需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一定的审美及造型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
Q6: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和道德素养,适应数字智能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具有数字创新思维和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掌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适应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对接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并结合智能辅助技术进行影视特效及后期、游戏及交互应用设计,能在传媒、文化和教育产业相关领域进行技术应用、制作、传播、运营或管理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Q7: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哪些行业?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职于数字媒体设计、影视编辑、影视特效及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游戏、展览展示设计及广告传媒等行业领域。可在电影电视及新闻媒体、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数字媒体内容的设计制作、管理运营、销售宣传、教学科研等工作。
在江苏大学理工特色的大学术背景下,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目标更加侧重媒体交互设计、影视特效制作等专业方向,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够与其他学科专业结合起来,并渗透到网络、建筑、机械、虚拟仿真等多个应用领域。
Q8:社会上对本专业存在的认识误区是什么?
现阶段社会上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部分还局限在影视作品或游戏领域等比较狭窄的娱乐领域里。目前数字生态发展已经逐渐改变民生的方方面面,尤其和智能技术相结合,辅助医疗、交通、养老、环保、教育等领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与现代化的各行各业交叉相融,辐射面极广。
Q9:本专业的毕业生大致工作区域在哪里?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大体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及南京等经济文化较为活跃的区域。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服务发达地区、辐射全国的就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