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专业 >> 未来技术学院 >> 正文

未来技术学院

时间:2025-06-10 访问次数:

未来技术学院,与能源研究院合署,创建于2014年。学院以未来科技牵引、学科交叉支撑、产教融合驱动、开放多元协同为办学理念,以基础研究为先导,追求长远目标取得重大突破;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解决材料、化工、环境等领域与能源密切相关的重大技术问题;以学科交叉为突破口,使太阳能、氢能、新型储能及新型能源动力系统等交叉前沿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凝聚一批杰出人才和优秀研究群体;进而构建具有先进科研设施、活跃学术氛围的国内一流的能源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在国家能源科学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

学院重点建设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等江苏省优势学科,牵头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交叉学科。学院所涉及的工程学、化学及材料科学均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2023年开始独立招收培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目前有在校研究生199人。近些年,培养的学生在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2024 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节能低碳科研创新实践大赛获得一等奖。

学院构建三师护航就业保障体系——学业导师精准导航职业发展方向,辅导员全程护航就业进程,学院对接企业需求,三方协同绘制学生职业发展蓝图。近三年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100%,优质就业率突破85%(含央企国企22%、龙头民企40%、国际企业8%、事业单位5%),升学深造率约20%,且多人进入QS100强高校。

学院拥有一支多学科背景(能源动力、化学化工、材料)、高层次(博士学位:100%)、国际化(海外背景:71.5%)及年轻化(45岁以下:93.0%)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教授/研究员2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4人,博导19人,硕导52人。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1人,国家青年人才4人,江苏省“333工程”3人、江苏省杰青/优青4人、江苏省特聘教授6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双创博士等其他省级人才33人次。

近年来,学院老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工信部重大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80余项,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25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10余项,出版重要学术专著10余部,授权国际PCT、国家发明专利150余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Energy等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800余篇,入选ESI TOP1%高被引论文60余篇。

学院建有江苏省高效储能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氢能绿色制备与氢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面向太阳能、氢能、新型储能及先进能源动力系统等交叉前沿研究领域,以构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能源科学研究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学院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相关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与泰州市海陵区政府、新能源产业园区管委会共建江苏大学泰州新能源研究院。与上海电气、中汽研、一汽、中船动力、康明斯、融通航发、山东中科、江苏隆基乐叶、江苏美科太阳能、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江苏索普等企业进行长期合作,与相关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40余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25年获批氢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学子报考。

 

 

学院招生咨询人员:白广腾

联系电话:0511-8879950019536692029

江苏大学      校园全景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      中国教育科研网     

咨询电话:0511-88780048

传真号码:0511-88791785

电子邮箱:zsb@ujs.edu.cn

学校地址: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 邮政编码:212013

Copyright @ 2020-2025 版权所有:江苏大学招生办公室

扫一扫查询
分地区咨询QQ群
扫一扫关注
江苏大学本科招生